據新華社電 “春神”句芒與“愛神”丘比特有何淵源?地藏王菩薩與冥王哈迪斯又有什麼關聯?近日,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,推出20餘年學術研究成果《華夏上古神系》,試圖尋找世界神話的共同“母體”。
  通過跨學科比較研究,特別是語音學、符號學與文獻學的相互印證,朱大可認為,人類的上古神話均起源於非洲。
  水神、地神和日神
  世界神話“原型”“三元神”
  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或源於非洲、新西蘭學者考證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,第三個比較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發現。相關論文已陸續由《文藝爭鳴》《學術月刊》和《學術爭鳴》等核心期刊發表。
  “世界是多中心的,人類的不同文明會相互影響滲透。”朱大可說,但是,多項證據表明,公元前600年前後,發生了第一次全球性的“人類精神認知覺醒”,在人類走出非洲之前,神話的“原型”,或者說“母體”已然存在,“至今流傳而來的各國神話傳說,就好比‘原型’基礎上的裂變,在不同的地域上變化生長,通過本土性的再創造,出現全新的文明體系。”
  例如,朱大可概括出了世界神話“原型”中的“三元神”:水神、地神和日神。其中“水神系”是最古老的神系,可謂創世時代的“元老”。而經過考證後他發現,各國神話體系中,水神名字的詞首音素,均是上古發音“N”。
  例如多貢神話中的水神諾莫(Nommo)、埃及神話中的努恩(Nun),古希腊羅馬神話中的奈雅德(Naiad)、希伯來神話中的諾亞(Noah)和中國神話中的水神儺(Naal)等等,朱大可說,“因此,‘N’也就成為了世界神話中水神‘原型’獨特的音素符號。”
  盤古、女媧、伏羲
  華夏上古神譜分出主神、輔神
  由此追溯和引申,朱大可認為,中國的先秦神話也有著大量的外部“原型”,先秦神話人物及其故事,可以通過在其他文明體系中的關聯性印證,而變得更加飽滿與開放。
  “例如中國先秦神話中的伏羲,與印度吠陀文明中的神明伐樓那(Vouruna)有著許多共同特征。”朱大可說,比如上古發音擁有同樣的詞首音素“V”,都主司雷雨冰雹,象徵秩序的守護者等等,“而先秦神話中的春神句芒與愛神丘比特、印度神迦摩,上古發音擁有同樣的詞首音素‘K’,且都掌管著萬物繁殖和延長生命等重要權能。”
  相比於傳統研究方式,朱大可採用了跨學科的多元認證系統。“涉及考古、歷史、文獻、符號、人類學等多學科體系,邏輯上不是孤證,而是通過多通途交叉論證,使得結論盡可能經得起推敲。”朱大可說。
  在此基礎上,朱大可描繪出了華夏上古神譜,包括盤古、女媧、伏羲、祝融等8位主神和西王母、嫦娥、后羿、句芒等12位輔神。並提出“亞洲精神共同體”的概念。
  “儘管如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著巨大差異,但卻有著相似的遠古精神文明起源。神話作為人類文明的搖籃,其在各國的產生並非‘固步自封’的結果,而是經歷了開放、吸納和兼容並包的過程。”朱大可說,本項研究的最主要意義,就是尋求打破文化對立的突破口,尋找人類文明的“最大公約數”。  (原標題:神話都起源非洲 嫦娥后羿是輔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h12ehan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